本文作者:郭沫若

徐峥新片逆行人生票房惨败,是现实题材不受欢迎还是另有原因?

徐峥新片逆行人生票房惨败,是现实题材不受欢迎还是另有原因?摘要: 徐峥新片逆行人生票房惨败,是现实题材不受欢迎还是另有原因?对骑手群像的塑造有现实主义质地先说“有”的这方面,也就是《逆行人生》凝结了现实主义文艺精神、写实且动人的方面。写底层的现实...

这部力图刻画普通劳动者艰辛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自首支预告发布以来便引发了网络的广泛吐槽,预告片和首播集的实际评价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一直深陷负面舆论的《逆流而上》,上映前其票房表现并不乐观,第三方预测也较最初的10亿+级别大幅下调。

上映后,影片的实际票房收入更是惨淡,首日表现预计不足4000万,周六(次日)的预售票房还受到《白蛇:浮生》《负片成正片》两部七夕爱情片的强力压制,最终模型预测的票房不足5亿,甚至在被下调后也未能达到第三方媒体的预期。对于徐峥来说,这很可能是一次商业上的失败。

对“人血馒头”的不断质疑,虽然武断,却有深刻的逻辑

《逆转人生》最大的争议在于,网友认为这是一部“富人扮演穷人,从穷人身上赚钱”的“人血馒头电影”:生活优渥的知名艺人“屈尊”演戏对抗劳动人民,为电影博眼球。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被“盗取”成为资本赚钱的工具,也是电影票房的主要贡献者。“208”们盘剥穷人,两头吃。

这种论调太具破坏性,无论它揭露了创作者真正的别有用心,还是仅仅是毫无根据的有罪推定,都很容易激起公众对影片的厌恶。

当然,网络上也有为《逆转人生》辩解的意见: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话语权,不看电影就“盲目狙击”其价值观也太武断了;二是商业电影本来就是有钱人拍的,知名艺人确实生活不错,但不管演穷人还是演富人,都是演戏。如果能把普通劳动者的艰辛拍好、演好,也能起到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帮助改善现实问题的积极作用。

但无论《逆转人生》如何做,其口碑都难以摆脱争议的阴影,问题的根源在于,用商业片标准去拍摄如此敏感的题材,是一片难以跨越的“雷区”。

这与外卖骑手的职业属性有很大关系。徐峥本人过去也多次饰演过生活艰难的普通劳动者,但那些作品并没有像《逆人生》一样引发如此大的阶级争议。原因就在于他之前影片中塑造的普通主角,并没有凸显出他们鲜明的职业属性。

而外卖骑手则不同,作为出现时间不太长但从业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体力劳动者,由于工作性质,他们的“社会能见度”极高,外卖骑手所面临的困境更容易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同时,由于骑手的准入门槛较低,他们往往成为找不到工作或失业者的后备选择,具备“就业蓄水池”的属性,这让人们更容易将其与当前并不太景气的就业环境联系起来。

此时,当生活光鲜、富裕的明星扮演快递员的角色时,很难相信他们能够真正理解普通劳动者的劳累、艰辛和就业之难,而他们却很容易触动现实劳动者的神经。

那些在早期就被激怒、劝退的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负面评价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从电影本身来看,《逆转人生》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吗?这个评价标准,或许应该同时包含两个维度。

第一,对于外卖行业从业者以及影片中真实的骑手们,电影能否真实刻画和体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们有没有思考过不合理的制度和结构,而不是只表面地展现悲惨,盘剥底层的苦难?第二,对于故事另一端的主角——在社会环境中沦陷的城市中产精英,能否客观刻画出他们在巨变之下真实的心理压力、精神和经济困境,以及他们如何找到“逆流而上”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依靠“主角光环”的美好结局。

骑士们的画像非常逼真。

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可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是的,但也不是。

先说“存在”方面,即《逆转人生》体现了现实主义文艺精神,真实而动人。

故事讲述的是大厂程序员高志磊(徐峥饰)中年下岗,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还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为了按时还清房贷,保住房子,他被迫当上了外卖骑手。在适应新岗位、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他也和同站的骑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了解了每个人的酸甜苦辣。

影片的主线剧情以男主的视角和身体为轴,展现了他从技术中产到外卖骑手的工作状态、“滑坡”后的心理变化,以及最终找到人生新方向的过程。但在主线剧情中,也穿插、渗透了高志磊同事们的各色生活,塑造了一个为了生计而努力拼搏的骑手群体形象。

现实主义电影最忌讳的就是闭门制作,这让被描写对象的工作、生活细节显得悬置、扭曲。《逆转人生》虽然也用了一些戏剧手法,但骑手工作细节的丰富,尤其是骑手遇到的种种工作困境,都说明影片至少做了足够的调研。

高志磊成为骑手的契机是在他发了很久的简历却无功而返之后到来的。就在他绝望之时,偶然在街头看到年轻骑手杨大山(吴家凯 饰)的直播,得知他一个月能挣12700元,而同站最强骑手大黑(冯兵 饰)甚至可以挣17000元。

但入职之后发现徐峥新片逆行人生票房惨败,是现实题材不受欢迎还是另有原因?,当骑手真的很难赚钱:同事、站点、平台之间以绩效竞争残酷,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路况、门牌号变化莫测;为了更快取送餐,需要和外卖商家、商场社区保安,甚至宿舍管理员搞好关系;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差评,否则处罚会相当严厉……

包括高志磊在内的骑手们,除了“累”,还面临着更多的压力甚至危险:当顾客无理取闹,甚至羞辱他们时,为了避免差评,他们不得不放下尊严,忍气吞声;不管路况多么混乱,他们都必须按时送货,不惜违反交通规则,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他们没有五险一金,交通保险要自己买;平台要求定期刷脸的“微笑计划”,让骑手在遭遇车祸后,也不得不挤出假笑才能通过验证,极其荒诞,暴露了平台资本主义的压迫性和异化性……

仍然可以用那句经典的标题来概括:外卖骑手,被困在体制内。

在让观众看到骑手的“难”与“苦”方面,《逆人生》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同时,骑手只是众多职业中的一个,《逆向人生》中的人物塑造,其实是中国广大城市中下层劳动者的群像。

有为娶女友拼命攒钱的杨大山、有为朋友治腿每天奔波16个小时的大黑、有为给女儿治病远在异乡极其节俭的老寇(王晓饰)、有一家三口都是骑手却依然笑容满面的老张(张占义饰)、有年轻的单亲妈妈邱小敏(刘美含饰)……

车站里操着不同口音的骑手们,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勤劳刻苦的外表、不被艰辛压垮的活力、追求美好明天的信念、对朋友亲切朴实的兄弟情谊(虽然影片中也有同事之间不那么融洽的嫉妒)、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也是中国大城市农民工的典型品质,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

从这些值得肯定的方面来看,《逆行人生》的创作不能说缺乏“现实主义”的质感和品格。

刻画众生疾苦的徐峥,这次扑街了…《逆行人生》:两头不讨好的“伪现实主义”__刻画众生疾苦的徐峥,这次扑街了…《逆行人生》:两头不讨好的“伪现实主义”

问题的根源在于向下看的视角,中下阶层的地位并不高

不过新澳门开奖结果开奖记录查询表,《逆向人生》对骑手困境的揭露和对城市工人形象的塑造虽然值得称赞,但男主人公高志磊这个“主视角”的设定却犯了“看不起别人”的大忌。这无疑是所有对影片的批评性评论中提到的最严重的缺陷。它不仅暴露了影片在立场和价值观上的先天不足,也大大削弱了影片对基层工人关怀的诚意。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影片中的高志磊是一位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毕业于同济大学,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担任中层管理职务,年过四十才被“优选”,这样的命运设定无疑戳中了“程序员35岁被裁员”的社会热点。

“送外卖”无疑是又一个热议话题。为了将这两个“流量词组”嫁接在一起,为技术中产转行做外卖骑手的选择给出合理解释,影片在剧情层面给高志堆砌了太多东西,逼得他的命运跌落悬崖。这种过于“巧合”的剧情设计,未免太过刻意和扭曲。

要知道,高志磊被裁员时,曾表示自己在公司工作了十一年,公司要给他七十多万的遣散费,估计他税前年薪至少有五六十万,就算失业了,也不会一下子手头这么拮据——但他运气不好,一年前P2P爆仓,积蓄化为乌有。

失业的同时,高志磊还遭遇了两件大事:父亲病重、女儿考入国际学校。父亲需要使用医院的ICU,以及医保无法报销的昂贵进口药品,急需用钱。为此,高志磊放弃了与公司的劳动仲裁,接受了公司仅30万元遣散费的剥削性报价。

父亲出院后,高志磊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继续填补每月1.5万元的房贷缺口,因此,高志磊为了每月2500元的“单身王”奖金,陷入了冒着生命危险送餐的苦境。

说到这儿,观众不禁有些疑惑:按照常理来说,高志磊在影片后期明显已经成为顶流骑手,可以努力打拼到每月1.5万的门槛,从而保住这套房子,避免300万的购房成本,就算他月薪不到1.5万2004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开支上的赤字也不会太多。

然而在影片的高潮部分,高志磊梦寐以求的单身王奖金却成为解决一家人燃眉之急的唯一一根稻草。这对于一部号称“现实主义”的影片来说,实在是太扭曲了——其他选择真的已经用尽了吗?比如,一家人真的找不到亲戚朋友能借一些钱(少则几千,多则三五万)来填补短期房贷缺口,最后只能接受被迫搬走、损失三百多万房价差价的悲惨结局?

影片把原本可以用多种方式解决的困难,缩水成一种机械的单线可能,即只有高志磊拼尽全力拿下单曲王奖,才能打破僵局。不仅如此,各种厄运“恰好”同时叠加在了这个中年男主身上。比如,他在送货过程中不止一次遭遇车祸受伤;新手期遇到各种“人性恶毒”的难缠客户;撞坏三轮车,对方称其运的是文物,要求他赔五千多元。这个曾经的高学历者,没有核实,没有讨价还价,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家里的“生存钱”转给对方……我只想问,失业后你会“痴呆”吗?

这种被极度简化的戏剧设置,暴露了剧中“为了痛苦而痛苦”的懒惰思维。

以上种种,都让高志磊社会阶层的“断崖式下滑”显得有些不靠谱。因此,尽管影片将男主角进入骑手行业后的脏兮兮面目全非刻画得惟妙惟肖,刻画了他从“孔乙己到骆驼祥子”的心态转变,但在多数观众心中,徐峥饰演的角色依然是一个经历中年危机的中产阶级,他与其他骑手不属于同一个世界。

事实上,影片反复或明或暗地强调了建立在优越感和耻辱感基础上的职业鄙视链。从高志磊这个“平原猛虎”的视角看骑手群体,“蜕变”、“微服私访”、“坠入凡间”的上位感并未完全消除,但依然十分顽固。

结尾,高志磊的能力因为自己开发的便民骑手小程序被公司总部注意到,或将重回白领阶层。这一“逆袭”设定也讽刺地暗示,他半年多的骑手生涯不过是“向下锻炼”的插曲——连糖尿病都因体力劳动而轻松治愈,真有“夏令营蜕变”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逆向人生》的视角不可能是真正沉到底层的“水平观”。而由于徐峥的荧幕形象有着狡猾、唯利是图的一面,普通的打工者很容易察觉到“他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归根结底,这是一部让打工者很难感受到创作者在情感上与他们亲近的电影。

总之,在《逆转人生》微妙却并不难察觉的阶级错位中,在一些过于煽情的剧情设计中新澳门最新开奖记录大全查询,徐峥和《逆转人生》暴露了其在处理现实主义题材上的重大弱点:对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朴素的同情,却洗刷不掉中产阶级的精明和酸涩;精通精准、工匠式的戏剧手法,却避免不了滥用类型化技巧,更何况片中还有数场车祸,最后的“单王争霸赛”高潮更是夸张至极……

写基层现实主义的作品,需要完全脚踏实地的态度,需要一颗坦荡的心。徐峥在这两方面还稍有欠缺,他做到了“走进群众”,但还很难让人相信他是群众中的一员。

而且,即便他的创作初衷是真诚的善意,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也很容易制造出一种“受苦受难”的景象,现实生活中的底层劳动者并不一定需要精英阶层活下来后所经历的怜悯和同情。

对于她们来说,能在大城市当骑手谋生,拿远高于家乡的薪水,生活并不一定如《逆向人生》描绘的那么悲惨,刻意把她们描绘得“悲惨”也许会激起她们“我们不需要你们的可怜”的反感,这并不能让她们感到高兴。

另一方面,对于中产观众来说,影片呈现的却是他们难以接受的危机画面:陷入逆境后,多年打拼后成为“高人一等”的梦想破灭,最终生活质量全方面下降,不得不缩手缩脚“向自己妥协”……看完电影,他们心里只有怅然若失。

这是一个无论底层还是中产都处境不佳的情况,这样的电影不受市场欢迎或许也是合理的市场结果。

它有缺陷,令人遗憾,但没有必要谴责它。

最后再说说这部影片被诟病的另一个方面:只展现了骑手们的“艰辛”与“不易”,却缺少对社会结构与平台制度的深刻反思。网传视频经过多次修改,最终落得赞扬普通人的努力、呼吁社会尊重而非批判责任方的地步。但在骑手们困境的呈现上,已隐含着对平台刻意引导内卷化的批判,但并未直截了当。考虑到大环境,过分苛求并不合适。

综合来看影片的优缺点,徐峥的创作性格既不是“宏大完美”,也不是“唯利是图、投机取巧”,而是“有心机也懂同情,懂同情也有点心机”的电影圈“小市民”。

《逆转人生》失败的原因在于徐峥与电影的矛盾,在当下充满怨气的网络环境下引发了众怒。这样的评价和结果既不公平又公平:徐峥并没有那么邪恶,但观众也有愤怒的权利。

电影失败了,观众不开心,很可惜。但至少,外卖骑手们的辛苦,可以通过电影被更多外卖爱好者看到,或许可以让生活少一点暴力,多一点平和善良。如果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不能说《逆转人生》完全没有意义。

(文/Ala Nuit)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