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皇帝微服出宫算命,连测三字都是大凶之兆,这是为何?

皇帝微服出宫算命,连测三字都是大凶之兆,这是为何?摘要: 皇帝微服出宫算命,连测三字都是大凶之兆,这是为何?但古代却有这样一位皇帝,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去算命,算命先生却告诉他“死人的钱我不能要”,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崇祯就在这个算命先生...

当然,不只是老百姓,就连中国历代的皇帝都相信风水,经常会召集民间有名的算命先生来为自己算命,无非就是算命先生说几句好话祈求好运,皇帝就会赏赐一些金银财宝。

但古时候有一位皇帝隐姓埋名去算命,算命先生却告诉他:“死人不能取钱财。”这是怎么回事呢?

皇帝微服出宫求相,读出的三个字都是不祥之兆。

1644年,对于明朝的统治者崇祯皇帝朱由检来说,是一个动荡的一年。对内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对外有皇太极率领的清军,随时准备攻打中原。内忧外患之下,年轻的皇帝自然忧心忡忡,忐忑不安。

于是,一天傍晚,崇祯皇帝更衣,带着几个随从,准备出宫休息。

崇祯刚到街上不久,就遇见了一个算命先生,他一时兴起,就想请算命先生给他算一下运势,预测一下自己的吉凶。

毕竟崇祯皇帝以前见过的算命先生,总会说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吉利话,虽然皇帝知道这些话未必全是真的,但终归是为了求个吉利。

于是崇祯就坐在算命先生的摊前皇帝微服出宫算命,连测三字都是大凶之兆,这是为何?,让算命先生给他说一句话,崇祯的本名是朱由检,于是就随口说出了一个“由”字。

没想到算命先生听后却说,

崇祯听后大吃一惊,毕竟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越来越强大,已经让他苦恼不已了。现在算命先生的话,让崇祯更加失望。于是崇祯赶紧说,自己刚才给的字不对,不是“你”,而是“你们”。

算命先生想了想,问道:“你想问什么事?”崇祯说:“我也是读书人,关心朝廷,自然要问国家大事。”算命先生想了想,缓缓地说:“这个字本来是吉利的,但是如果你想问国家大事,这个字就很不吉利了。

如果把“大明”两个字去掉一部分,就是一个“有”字,用这个字来预测国事,预示着国家将分裂,人民将流离失所,朝廷将动荡不安。崇祯听后脸色更加难看了。

他停顿了许久,才说:“现在是酉时,你不妨算一下‘酉’字。”算命先生一听,连忙摇头,说你如果再问国家大事,那这个字就更不吉利了。

“酉”字不就是“尊”字被砍掉头和尾一样吗?如果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都无法保护自己,这个国家还有未来吗?

崇祯听后大惊失色,脸色十分难看,毕竟自己连预言了三个字,全都是不祥之兆,难道大明王朝真的要灭亡在他的手中?连自己祖先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江山都保不住了?

想到这里,崇祯忍不住咬住了衣角,以缓解心中的恐惧。

崇祯沉默了许久,还是默默地想把钱给算命先生,哪知算命先生看了看他,说:“你咬衣服,正合‘挂’字,这个字也很不吉利,你还是回去吧,我可不能收垂死之人的钱,太不吉利了。”

崇祯听了这话,浑身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脸色惨白,缓缓站起身,走回了宫中。

果然,没过几天,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就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眼看江山就要灭亡,便在煤山上自缢身亡,这也验证了算命先生的话。

当然,崇祯皇帝是否用过算命,正史与野史的记载有所不同,史学界也有不同说法,如今再提起,也只能算是民间传说了。

也有野史传述:崇祯所拜见的算命先生,其实是乱王李自成派来的化名部下,目的是笼络崇祯的心,削弱其士气,为顺利攻打北京做准备。

当然,这到底是不是李自成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相信每一位观战者都有自己的想法。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真是一个暴君吗?

根据很多史料的记载,崇祯是一位敏感多疑、任性的君主,不仅宠信明末奸雄,还杀害了功臣袁崇焕,甚至对自己的妻儿十分苛刻吝啬。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崇祯16岁即位,在位17年,从他在位期间做的几件大事来看,他不仅不算“无能”,而且他的隐忍和谋略是明朝中期几位君主所不能比拟的。

皇帝微服出宫算命,连测三字都是大凶之兆,这是为何?

首先,崇祯即位之初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大,已成为朝中毒瘤,需要尽快除掉。但崇祯年少气盛,根基不稳,硬碰硬地与宦官对抗,只会是两败俱伤。因此崇祯前期非常有耐心,在魏忠贤等人面前主动示弱,让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崇祯刚登基,就面临魏忠贤的第一个考验:魏忠贤上报自己年事已高,需要退休回乡,希望新皇帝能够批准。没想到崇祯果断拒绝了,甚至说自己还不成熟,需要魏忠贤帮他治国。还提起自己已故的弟弟、前朝皇帝朱由校,说:我哥临终前,反复叮嘱我要好好待你,不能让你轻易退休,不然这个国家怎么办?

魏忠贤原本递交辞呈就是为了考验皇帝,经过这次考验之后,他彻底放心了,觉得自己还能像朱由校在世时一样,继续执掌朝政,继续做他的“九千九百岁皇帝”。

但崇祯不像他的哥哥“木匠皇帝”朱由校那么好骗,他心里明白,要朝廷稳定,魏忠贤就必须死。因此,他表面上拉拢、宠爱魏忠贤,实际上暗中联络那些被魏忠贤陷害的忠臣,在朝廷中形成一股“反魏”势力。

随后,崇祯又对魏忠贤的心腹兵部尚书崔承秀下手,一举从魏党手中夺回了兵权,并暗示与魏党不和的大臣们积极弹劾魏忠贤,魏忠贤等人在朝中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最后,海盐县的钱家徽上奏告状,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全部都是铁证如山。崇祯趁此机会,安排魏忠贤去凤阳守卫先帝遗体,随后下令将其处死。至此,魏忠贤这位掌权两代的大太监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崇祯在反宦官斗争中虽然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但也为其日后的施政埋下了一大地雷:文人党迅速崛起,文官集团势力扩大,皇权难以压制。

崇祯为了压制当时魏忠贤一派,积极扶持文人势力,这些文人逐渐形成了“东林党”,表面上是一群以世事为己任,秉持正义,重仁义道德的文人。

但实际上,东林党在掌握朝政之后,积极为当时的“大地主”说话,这些文人根本不关心普通百姓的利益,为地主、商人的利益而战,积极向皇帝建议增加赋税,以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

其实明末的饥荒已经相当严重了,但是这些文人堵住了言论的路,让崇祯一方面不理解百姓的疾苦;另一方面又向皇帝哀求增加赋税。此时的崇祯还不知道这些文人的真面目,他以为这些文人是为国事操劳的忠臣。

而且崇祯继位之时,国库已经空虚到了极点,只剩下积贫积弱的江山。崇祯也觉得只有国库充盈,才能进一步施展治理国家的雄心。因此崇祯多半是批准了大臣们增加赋税的请求。这些政策让农民苦不堪言,这也是李自成后期能得到农民阶级广泛支持的原因。

此外,崇祯生性谨慎,这在治国上是有好处的,但在用人上,崇祯也过于谨慎,导致他的“疑心”越来越重。

崇祯知道袁崇焕在抗击清军中立下大功,颇有大将之风,但他就是不能绝对信任袁崇焕。而且晚年的袁崇焕在重创努尔哈赤之后,还有些“狂妄”,向崇祯夸口说,五年之内可以收复辽东。

当然,这个想法几乎不可能实现,于是袁崇焕趁着皇太极缺粮、军粮匮乏之时,想着议和。这是一个大好机会,一旦成功,清军和明朝就可以分江而治,给明朝以休养生息的时间。然而,由于崇祯生性多疑,加上东林党人策反,袁崇焕被诬陷为“通敌”,甚至自取灭亡,崇祯下令将其慢斩。

袁崇焕死后,唯一能为明朝“镇守国门”的将领也没了。明朝在清军的进攻下连连溃败,再加上农民起义的催化,崇祯只能背上“亡国之王”的帽子,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崇祯被人指责了很多坏事,是清朝故意丑化他吗?

崇祯除了听信文人之言,杀害爱国将领袁崇焕之外,还背负了一个骂名:此人爱财大于性命,看钱大于性命。

据说崇祯皇帝直到亡国都拒绝用皇家积蓄来充实国库。当时明朝因为连年战乱而国库赤字,但经过200多年的积累,明皇室仍然拥有相当可观的财富。如果崇祯用这些钱来招募士兵,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清军入关,他都能轻松应对。

但崇祯是个吝啬鬼,他宁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天下被人夺走,也不愿把这些钱花在救国上。所以当李自成进京后,打开宫廷内库,发现里面竟然有三千多万两金银!按照金银10:1的比例,这笔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这是一笔巨款。

但仔细想想,如果崇祯真有这些钱,他就不用招兵买马了,他完全可以用这些钱当武器,把李自成和皇太极杀了。所以这句话明显是后世有人故意陷害崇祯。

当然,清朝是从崇祯手中夺取江山的,自然要凸显自己的正义与勇敢,若不给崇祯多扣几顶亡国之帽,又怎么能证明清朝入主中原、统治中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呢?

因此,对于崇祯的这些“恶名”,各位读者就看看就好,但是我们还是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对待这段历史。

结论: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朝代,在《明史》中,似乎十六位皇帝没有一个是正常人,尤其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关于他的争议和谜团太多了,甚至一些风水天说都证明崇祯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明朝延续了260多年,从来没有赔款,从来没有娶过公主,皇帝戍守国家边疆,君王为国捐躯,这个朝代究竟谁对谁错,很难下定论。所以,希望以后的我们不要被这些野史和传说蒙蔽了双眼,能够理性、辩证地对待这段历史。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