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沈从文

了解心理效应,洞察人心,减少生活困惑——煤气灯效应解析

了解心理效应,洞察人心,减少生活困惑——煤气灯效应解析摘要: 了解心理效应,洞察人心,减少生活困惑——煤气灯效应解析认识、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应,你就多了一双洞察人心的眼睛,减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4、让身边的人孤立你,或让你脱离身边的朋...

因此,正确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应,会让你拥有一双看透人心的眼睛,减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

01.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的名称来自于1944年的一部美国惊悚片《煤气灯》,讲述的是一位女主角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却被渣男蓄意迫害,夺取财产的故事。心理学家根据这部电影,将“煤气灯效应”定义为:“慢性心理中毒状态下认知破坏的过程”。其实,自卑感也源于这种心理效应。我们应该学会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社交圈,不责怪自己,勇敢面对外界的评价,学会爱当下的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

“煤气灯效应”又称认知否定,其实是一种心理操纵和洗脑,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现实。操纵者长期向受害者灌输虚假、片面或欺骗性的话语,使受害者开始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认知、记忆和精神状态,最终控制操纵者的思想和行为。

现实生活中,“煤气灯效应”更多时候存在于亲密关系中,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

你被操纵了吗?

操作人员的表现:

1. 非常坚定地说服你,让你觉得自己错了

2. 当你不接受他/她的“事实”时,他/她会表现出一种攻击性的态度

3.善于扭曲事实,让你“迷失”在他的逻辑漩涡中

4. 让周围的人孤立你,或让你与朋友疏远

5. 和你建立依赖共生关系

受害者感受:

1.你总觉得他说的话是错的,但又说不出为什么。

2.你会逐渐怀疑自己,怀疑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记忆。

3、你感觉对方总是固执地引导你按照他期望的方向前进。

4. 你可能直到事情结束后才意识到他有问题。

02.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 和 发现,之后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索。简单来说,许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后,狗可以越过障碍物或采取其他行为来逃避实验者施加的电击。但如果之前狗已经遭受过不可预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和不可控制的电击(比如电击是否中断并不取决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避电击时,它们也会变得无力逃脱。此外,狗还会表现出其他缺陷,如感到沮丧和抑郁,主动性降低等。

狗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它们在实验初期就学会了一种无助感。即它们意识到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的终止都在实验者的控制之下,狗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部控制,从而学会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会陷入深深的绝望和悲伤之中。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拓宽视野,看清事件背后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让自己陷入绝望。

03.延迟满足效应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期更大的利益而自愿推迟或放弃当前较小的满足。通过对儿童时期的自我控制力、判断力、自信心的小实验,可以预测孩子长大后的性格,这种效应被称为延迟满足效应或糖果效应。

萨勒对一群4岁的小朋友说:“桌子上有两颗糖果,如果你们能等20分钟等到我买东西回来,你们就能得到这两颗糖果。但如果你们等不了那么久,你们只能拿一颗,而且现在就拿一颗!”这对4岁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小朋友都想要两颗糖果,但又不愿意等20分钟;而如果他们想马上吃掉,他们只能吃一颗。

实验结果:2/3的孩子宁愿等20分钟才能得到2颗糖果。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许多孩子不得不闭上眼睛傻傻地等待,以避免受到糖果的诱惑,或者用手臂抱住头,不看糖果,也不唱歌跳舞。有些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这20分钟!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颗糖果。实验人员一走了解心理效应,洞察人心,减少生活困惑——煤气灯效应解析,他们在1秒钟内就把糖果塞进了嘴里。

经过12年的跟踪,等待20分钟的孩子(如今16岁)自我控制能力强,自我肯定,自信,解决问题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一块糖的孩子(同样16岁)则优柔寡断,多疑,嫉妒心强,神经质,容易惹麻烦,任性,经不起挫折,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在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耐心等待吃两块糖的孩子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04.阈值效应

跳跃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请求,为了避免认知失调或给别人留下一致的印象,他可能会接受一个更大的请求。这种现象就像一步一步爬上一扇门,这样会更容易、更顺利地到达更高的地方。

这一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在1966年进行的“无压力屈服——挨家挨户技术”田野实验中提出的。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随机采访了一组家庭主妇,让她们在自家的窗户上挂一块不大的招牌,这些家庭主妇都高兴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他们又采访了这组家庭主妇,让她们在院子里挂一块又大又难看的招牌,结果,超过一半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他们又随机采访了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让她们在院子里挂一块又大又难看的招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05.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尔堡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的成名之路充满传奇色彩。瓦尔堡上高中时,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事业。没想到,一个学期后,他的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尔堡很努力,但太过死板,这样的人即使品德完美,也不可能在写作上表现出他的才华。”之后,他改学油画。但瓦尔堡构图、配色都不行,对艺术的领悟力也不强,成绩在班里垫底,学校的评语更是让人无法接受:“你是绘画艺术上一个无法传授的天才。”

面对如此“笨手笨脚”的学生,多数老师都认为他没有成才的希望,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于是建议他试着学学化学。他的父母也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尔堡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这位文艺界“不可培养的天才”一下子变成了化学界公认的“前途无量的学生”。

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都有长处和短处,一旦找到自己智力的最佳点,充分发挥智力潜能,就能取得惊人的成绩,这种现象被称为“瓦尔堡效应”。

了解心理效应,洞察人心,减少生活困惑——煤气灯效应解析

06.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受到过量、强烈的刺激,或者长时间的动作,导致极度不耐烦或叛逆的心理现象。

例如: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一位牧师的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的演讲很精彩,很感人,于是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点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当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收取捐款时,马克·吐温气坏了,他不但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启示:

1、过度的刺激、过强的力度或者长时间的动作,往往会让对方变得极度不耐烦或者逆反,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像马克·吐温不但没捐钱,还偷了盘子里的2元钱。

2、超限效应体现出几个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2)不讲究方式方法;3)不注重“度”的把握;4)不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生活中的应用: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比如,孩子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没考好,家长就会对同一件事批评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五次,让孩子产生愧疚、不耐烦,最后产生厌恶。当孩子被“逼到极限”时,就会产生“我也要这样做”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被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当孩子被反复批评时,就会在心里嘀咕:“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对我?”孩子被批评后的心情无法恢复平静,逆反心理愈发强烈。

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过分,孩子每犯一次错误,就批评一次就好,如果一定要再批评一次,也不要简单地重复同样的错误,而是换个角度、换个措辞。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因为同样的错误被“抓着不放”,孩子的厌烦和逆反心理也会减少。

07.自我实现的预言

“专业人士”散播某只股票明天将下跌的消息,一些股民果然信以为真,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崩盘,于是预言果然应验。

我觉得你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就指责你:你脾气真暴躁!说完这句话,我看见你更生气了。哈,我说的没错吧?你确实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这是否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呢?是的,一个人的这种信念或期望,导致他引发了第二个人的行为,而这个行为又会证实第一个人的信念或期望。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的预言成真了。为什么这样的预言能够成真呢?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解释的,比如我们对某人的偏见(当然在我们看来这绝对不是“偏见”,我们又怎么能承认自己带着偏见看人呢?)。我们有了这个偏见,就相当于有了一个观察视角,我们会更加关注那些能够证明我们偏见的信息,最终我们的偏见被证实了。这就是自我预言被实现的过程。

就像我们写东西的时候,首先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然后再寻找证据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不懂这个效应的人还好,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一旦你深刻理解了这个原理,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无法摆脱自我实现预言的困扰——尤其是在争吵的时候。

当然,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自然懂得如何利用这个效应,并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上,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哪怕是假装自信,因为哪怕是假装自信,也能提高你的成功率,而成功率的提高又会给你带来真正的自信,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最终实现你自己的自信预言。

所以,自我实现预言其实就是一个“我该选择相信什么”的问题,问问自己:你该选择相信什么?

很多人不知道心理资源也是一种有限的能量,就像你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专心看书30分钟后就会开始失去注意力一样,心理资源在反复使用后也会开始减弱。

所谓心理资源,我们称之为“情商”,是继“情商”之后衡量一个人是否能以高质量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的标准。

或许你也曾感受到,虽然没有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在办公室坐了一天之后,也会感觉疲惫不堪,甚至会昏昏欲睡。

经典课程:提升你的知识

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如何才能活得更长、生病更晚、老得更慢、死得更快?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五百年巨变: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历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摔倒、掉牙、被追赶……这 10 个梦境隐藏了你的什么秘密?

汉语方言:文化史

欧洲文明史50讲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级教授带你读懂50门国学经典课程

继《团结与分裂》之后,葛建雄还为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哪些方法?葛建雄:只有了解人口,才能了解中国历史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25本书都在这里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与现实

诺贝尔奖得主揭晓的背后,人类的终极疑问是什么?

周濂:西方哲学百讲

二十世纪思想的启蒙与毁灭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