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郭沫若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逝世,他的一生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逝世,他的一生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摘要: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逝世,他的一生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某种程度上,是物理给了少年时的李政道希望,他看了牛顿的著作,发现自然界居然有定理、有规律。李政道用一生给出了他的答案。其...

“当一个人处境艰难的时候,你会问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活着?”某种程度上,是物理学给了年轻的李政道希望。他读了牛顿的著作,发现里面有定理、有规律。“死离生很近,你活着一定有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

李政道用一生的时间给出了答案。

作者 | 陈卓

编辑 | 陆一鸣

题图 | IC photo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去世,享年98岁。

李政道是首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1956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此于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先生的突然离世,在科学文化界乃至更广泛的领域引起了长久的共鸣。回顾李政道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是致力于推动中国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一生。

“科学神童”、“天才医生”、“物理学界的天才双星”,外界为李政道冠以诸多标签,但对他而言,或许他最在意的命题只有探索真理,正如他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书中所说,“我们以有限的人类智慧去理解宇宙无限的奥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动荡的学生生活

1926年,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一个中产富裕家庭,家中五个儿子一个女儿,排行老三,父亲李俊康祖籍苏州,金陵大学毕业后,随家人来到上海从事化肥进口生意,成为当地一名土生土长的企业家。这为李政道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和扎实的启蒙教育。

但一切都因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而中断,当时就读小学二年级的李政道被迫辍学,全家住进租界,开始了流浪求学的旅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5岁的李政道再次辍学,一心想学习的他,决定和二哥李崇道一起加入难民队离开上海,两人出发不久便被迫分离,李政道西行到江西赣州,被赣州联合中学收留。

翻拍:2018年3月28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图/IC photo)

战争年代,李政道自学、代课,条件极其艰苦,每天忍饥挨饿,身体也经常生病。他回忆说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逝世,他的一生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澳门2023开奖历史记录查询结果,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日本敌机就会飞进来。城里被炸时,茶馆老板们都躲到城外的防空洞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帮忙看茶馆,用顾客吃剩的饭菜换取生活费。

但也是在这期间,李政道偶然读到了民国时期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所著的《普通物理学》,这位日后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迈出了走向物理学世界的第一步。

从浙江大学到西南联大

李政道在《树行北档案》序言中写道:“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机遇,是在年少时有幸结识了三位重要的老师,并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树行北先生的启蒙、吴大有先生的教育和栽培、费米先生的正规专业训练,都直接影响和塑造了我日后的工作和成就。”

正是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舒行北教授的启蒙下,李政道真正认识到了物理的重要性,燃起了他对物理的热爱。进入大学后不久,李政道就决定从电机系转入物理系。也是在舒行北的建议下,1945年春,李政道以二年级生的身份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师从物理学家吴大有。

“聪明勤奋”、“思维敏捷”、“不知疲倦的物理天才”2023澳门大全资料免费,吴大有毫不吝惜地称赞他最得意的学生李政道。在他的印象里,李政道的求知欲令人吃惊,“无论给他什么,他总是乐此不疲。任何难的书或难题,他都能很快做完,回来再学。”

复刻:2015年7月11日,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1943年就读浙江大学物理系的照片。(图/IC photo)

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吴大有为何在国民政府选拔他为“种子计划”赴美研究最新原子物理技术时,选择李政道作为自己两名年轻助手之一,尽管他才大二,却已展现出罕见的物理天才的非凡气质。

天将降大任于此人,就这样,年仅二十多岁的李政道担负起了命运赋予的重任。

芝加哥:命运的转折点

在芝加哥,李政道遇到了他的第三位导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誉为“原子能之父”的恩里科·费米,并成为他的博士生。

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汇集了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物理学人才,包括奥本海默、费米、泰勒等,李政道也在芝加哥大学的滋养下投身于物理学界,发展了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原子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等领域。

四年后,年仅23岁的李政道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尽管初中、高中、大学均未毕业,却一举成为“神童医生”。

也是在芝加哥,李政道结识了两位对他日后人生影响重大的人物,其中一位就是与李政道并称为“物理学双星”的杨振宁。当时,杨振宁已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作为西南联大的助理教授和同为校友的他,很快便与李政道成为亲密的朋友,在生活和学术上并肩工作。

1947年,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左起)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协同创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两弹一星’精神展”,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图/IC photo)

另一个就是李政道未来的妻子秦慧若。李政道刚到芝加哥大学时,就制定了一个十年计划——如果学业上没有取得巨大成功,就绝不谈恋爱、结婚。而当时,李政道爱上了同样在美国留学的女学生秦慧若。

在李政道的情书、为爱减肥、跳舞等攻势下,两人迅速坠入爱河,1950年,秦慧若从圣玛丽学院毕业后,两人便步入婚姻的殿堂,相守一生。

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我们距离绝对真理还很远

李政道一生做出了许多科学成就,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1956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发现打破了物理学界长期以来的假设,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他们对基本粒子世界的理解也让他们在次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他们站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时,杨振宁只有35岁,李政道只有31岁,这使他成为第一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历史上第二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李政道在演讲中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的故事来比喻通往真理之路的曲折:“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进步神速。但我们必须记住,即使如来降临,我们也不可能到达真理的彼岸。在佛祖指尖的底部,我们距离绝对真理还很遥远。”

用人类有限的智慧去领悟宇宙无穷的奥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李政道也确实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正如他常说的2024管家婆开奖结果,“人应该一生忠于自己的事业。”而真理,正是他一生的追求。

2005年10月19日,美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演讲,纪念相对论发表100周年、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图/IC photo)

双星的恩怨

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没有想到,辉煌的时刻会酿成两位“物理学双星”的分道扬镳,两人合作期间曾多次发生署名顺序之争,最终诺贝尔奖让两人的合作破裂。

李在2003年的一封公开信中承认,他与杨尚昆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谁首先提出宇称不守恒思想的问题,并表示二人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这是一个悲剧,但却是事实,无法避免。”

天才科学家之间的完美合作固然是一段佳话,但偶尔的人性瞬间也同样精彩。几十年来,每当人们提到李政道或杨振宁时,总是热衷于谈论两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如今,两人已无需再争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谁对谁错,恐怕已经很难说清楚,或许只能留给历史去评判。

“徒弟比师傅强,后继有人”

李政道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更在于他作为华人物理学界的先驱者和引领者,在他逝世后的几十年乃至几百年间,为科学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2年,阔别祖国26年后,李政道第一次回国。他对当时中国科学教学中基础科学的落后状况深感忧虑。李政道想,既然芭蕾舞团可以从小培养演员,何必再进行科学教育呢?于是他提出,从13、14岁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中选拔人才,这便是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少年班”的雏形。

1980年,李政道与中国科大三年级同学见面。(图/IC photo)

李政道还率先把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回国。一篇题为《中国讲台上的李政道教授》的文章详细记录了李政道1979年在北京讲授《统计力学》和《场论》的情景。当时,热心帮助中国发展基础科学教育的李政道,把原本要两三年的课程压缩到28到30个小时,每天光是备课就要花6个小时。

从“弟子逾矩,后继无人”到“一代新人辈出,少年出英雄”,对于李政道来说,培养科学人才是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业。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