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钱钟书

王阳明:500 年后为何仍被视为千古完人?

王阳明:500 年后为何仍被视为千古完人?摘要: 王阳明:500 年后为何仍被视为千古完人?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提出了“千古完人两个半”的观点,他把中国历史上圣人中的几位圣人,称之为“千古完人”。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两...

王阳明逝世已经五百年了,今天在中国,知识界、商界掀起了研究“阳明心学”的热潮,他们认为“阳明心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治愈当今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

关于“万世美人”王阳明的轶事还有很多,这里我们只摘选其中几则,以飨读者。

1. 不寻常礼物的神奇传说

明成化八年(1472年)十月三十一日,王阳明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的一个官宦家庭。

据说其母郑氏怀胎十四个月,比一般人怀孕的时间长得多,临产时,王阳明的祖母梦见一位神仙驾着一朵云向她飞来,怀抱一个赤身裸体的婴儿,伴随着笛声和鼓声的欢呼声。

一个神童降生,王家欣喜若狂,爷爷王伦给神童取名王云。

然而2023今晚澳门开特马澳门,在小王云身上并没有出现什么奇迹,直到5岁他才肯说话。

也许正应了那句话:君子慢言慢语吧!

一天,一个和尚路过王家,忽然从殿堂里出来一个小和尚。和尚看见他之后,久久地注视着他,心想这孩子一定是神仙驾着云朵降临,这是上天的秘密。他喃喃地叹息道:真是个好孩子,可惜叫他云,天意怎会泄露呢?

祖父听从了和尚的建议,给王云改名叫王守仁,取自《论语》:“智可及而仁不守,得而必失。”意思是智慧可以达到,而仁不守得住,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因此得名“守仁”。

神奇的是,从那天起,王守仁开始说话了,然后他开始认真背诵四书五经,举一反三,理解能力惊人。

2、他写下《过金山寺》一诗,为后世留下美誉

王阳明的六世祖王刚,曾在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手下做官,官至四品,此事在浙江余姚这个小城轰动一时。

震惊全城的事件不断发生,成化十七年,即公元1481年,王守仁9岁时,其父亲王华中进士,延续了​​余姚王氏家族的传奇。

第二年,祖父王伦带着王守仁进京与状元相聚,两人路过金山寺王阳明:500 年后为何仍被视为千古完人?,当地百姓出于对王守仁的仰慕,设宴款待二人。

酒过三巡,大家心情激动,请王伦作诗一首。王守仁见祖父犹豫不决,久久没有回应,便忍不住代祖父作诗一首《过金山寺》:“金山大如拳,未央水下破天际。妙高楼上醉倚月,玉笛吹过洞中睡龙。”

大家都很惊讶,不敢相信这首诗出自一个十多岁小孩之口,不知道王守仁是不是事先背过这首诗的。

这时,有人建议王守仁根据眼前的美景,再作一首诗。

小王守仁毫不畏惧,背诵道:“月亮远管家婆一肖一马最早出图,山近,月亮小。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像天空一样大,就会看到山很高,月亮更宽。”

原来这个十岁的孩子,就有如此的诗情画意和英雄气概,大家听后,都夸奖不已,说他以后的成就一定会超过他的父亲。

3. 准备婚礼,却在道观里讲经

王守仁到了京城,父亲就送他去京城的书院读书。王守仁勤奋好学,心思缜密。有一次上课时,他问老师世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老师笑着回答:“好好读书,像你父亲那样考中进士吧。”王守仁却不同意,他说:“依我看,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圣人。”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身高四尺的孩子,日后真的能实现他的夸口。

王守仁渐渐迷上兵书,满腹见解,他多次想上书皇帝,献策平定边境叛乱,但都被其父亲阻止了。

王守仁十七岁时,其父决定将他许配给江西省府参赞朱养和之女朱氏。

正当王守仁一家在南昌积极筹备婚礼时,王守仁却到铁柱宫道观与一位老道士论经论道,竟谈得入神入化,竟忘了自己要办婚礼。王、朱两家派人四处寻找新郎,最终不得不推迟婚礼。

婚后,王守仁携妻子回到了家乡余姚,但他不忘立圣成大志。王守仁多次到佛寺、道观探佛道,后来在会稽山阳明洞内建了一座小宅,居住、修行,并以此洞名阳明为名。

他后来创立的阳明心学,虽然属于儒家思想,但也吸收了许多佛教和道教的元素。

4. 因伸张正义被降职为隆昌驿使

王阳明二十一岁进士,二十八岁应试,中第十名,入仕为官,历任刑部尚书(六品)、兵部尚书、山东乡试主考。

1505年,15岁的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朱厚照嗜好娱乐,纵容宦官大权,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宦官”把持朝政,残暴无道。

1506年,正直的御史戴宪上奏皇帝,控告刘瑾的罪行,却被刘瑾陷害下狱。王阳明出于正义,上书为戴宪求情,惹怒了刘瑾。刘瑾找借口把六品官员王阳明打了四十下藤条,然后把他流放到偏远的贵州隆昌驿站。驿站官员不是主流,没有官衔,主要负责管理驿站的仪仗、马车、迎送等劳役。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受到牵连,被赶出北京,调到南京担任吏部尚书。

5. 用诗假死,逃离躯壳

王阳明离京赴隆昌任官,锦衣卫一路尾随,欲置他于死地。王阳明知道刘瑾在追杀他,便想出计策逃跑。

到了钱塘江边,王阳明留下衣服、鞋子和一首遗诗,看上去是跳江自杀,其实是上了一艘商船,最后才逃走。

锦衣卫以为王阳明真的死了,欣喜若狂地返回京城禀报刘瑾。

王阳明脱险后,经南京探望父亲,随后向西南行进,于公元1508年初到达贵州隆昌。

五、艰难而成功的“隆昌启蒙”

贵州隆昌土地贫瘠,环境恶劣,他和三位弟子因水土不服而患病。王阳明亲自砍柴、挑水、做饭,照顾病情较重的弟子。弟子病情好转后,又开荒种地,亲手耕种,并教当地人制作土坯房,教育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王阳明历经官场黑暗,死里逃生,与亲人别离,深感功名利禄虚幻,荣辱无意义,他不再沉迷于物质,而是专心读书,力图感悟圣人之道,寻求人生真谛。

王阳明在隆昌的一座山里,建了一个石棺,经常躺在里面冥想。他认为,自己开悟的最后障碍,是对生死大道的领悟。世间孤独,身体疲惫,但心境却愈发清明。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半夜,石棺中的王阳明突然睁开双眼,高呼:“道在我心中,圣人之道,自在悟道,求道于物,则道非道也。”这就是著名的“隆昌悟道”。

他喊出那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心即理,心是整个世界的本源,是一切的根源。一切的理,都生于自己的心。情绪,并非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自己的心态和对事物的看法。任何事情,只有涉及到人的意识,才会发生改变。世间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人虽然有各种欲望,但都是正常的,都是合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去压制人性,是不行的。在心外之物中去寻求真理、寻求圣人之道,是错误的。我们要时刻坚守本心,不为得失所动。

随后,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强调思想与行动自然融合。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的完成。几年后,他又提出“良知”,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和内在本质。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一颗圣洁的心,这是心灵中最真实、最有价值、最纯粹的部分。他的这三个核心思想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构成了“阳明心学”的基础。

后来,王阳明到处讲学,他的弟子把他的教诲编成《传西录》,与孔子的《论语》类似。

_王阳明千古奇文_千古奇人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对当时的权威程朱理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破坏,它结束了传统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使人们不再局限于程朱理学所设定的道德框架。有人说,王阳明心学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对统治者极为不利。

6.“狡猾的士兵”专注于攻击心脏

王阳明贵州流放结束后,被调往江西省芦陵县任知县,后升任民政部副部长。

嘉庆二十二年(1516年),王阳明经兵部尚书王琼推荐,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官至四品,并巡抚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在担负剿匪重任的同时,显示出惊人的军事才能。

面对蜂拥而来的大量海盗,王阳明兵力不足,借了几十艘商船,挂上官旗,假装官船,在锣鼓声中排成一排,气势磅礴,给海盗们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撼。

王阳明于是理直气壮地劝说匪徒,只要他们投降,自己就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一年多的时间,匪徒被成功剿灭。王阳明被赐“狡兵”称号。

王阳明剿匪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他抓到一个土匪头子,这个头子嚣张跋扈,大叫道:“我听够了我的道德和无耻之言,你们可以杀了我,也可以砍了我。”

王阳明说:“今天我就不跟你们讲这些道理了,天气太热,咱们脱了衣服再去审理案件吧。”

被绑得难受的强盗当然喜欢这个建议,两个人都脱下了外套。

王阳明又问:“怎么还这么热?我们也把内裤脱了吧。”

劫匪们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王阳明和劫匪头目都赤裸上身站在了场中。

这时,王阳明建议我们俩把裤子都脱掉。

那强盗愣了半天,随后便听从了王阳明的话。

哪知王阳明这时却说,算了,为了放松一下,咱们也把内裤脱掉吧。

强盗用力摇头说:“不,不。”

由此可见他心里还是有羞耻心的,这时王阳明开始趁势审理案件,最终制服了土匪头子。

七、“围魏救赵”平定“宁王之乱”

王阳明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几年后镇压了“宁王之乱”。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五世孙朱辰濠在南昌发动叛乱。

王阳明接到朝廷平叛命令时,正在江西吉安。两年内平定了大部分山贼,王阳明已将军令状呈交兵部。此时,以自己身边有限的兵力,想要平定宁王之乱,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王阳明表现出了危急时刻用兵的智慧,他冷静地分析了朱辰濠可能进攻的路线,如果朱辰濠沿长江北上,南京将难以守住,一旦南京失守,叛军将势不可挡,北京应对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为挽救南京,王阳明采用迷惑敌军之计,到处散布消息称朝廷早已知道宁王要谋反,已派边营、京营八万兵力,和南疆、湖广、两广八万兵力,组成十六万大军,准备攻打宁王老巢南昌。

他于是采取反谍计,秘密写信给宁王的几位谋士,请他们劝说宁王朱辰濠出兵攻打南京,这样朝廷就可以趁宁王后方空虚之时,灭掉他的老巢南昌。

王阳明于是设计将信函内容泄露给宁王,使他对自己手下的人产生怀疑,宁王心生疑虑,半个多月的时间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这给了王阳明足够的时间扩充军队、征集军粮、制造武器船只,并在周边地区招募义勇军,又增添了七八万人。

王阳明发表宣言说:“我们是正义之军,此乃奉君救国之战,胜则有赏,败则有荣。”经过王阳明的一番鼓舞士气的讲话,杂牌军士们斗志昂扬。

十余天后,宁王得知朝廷没有派出援军,他幡然醒悟,立即率领六万起义军沿长江向东北进攻,直逼安庆,虎视眈眈地瞄准南京。

王阳明考虑到,如果直接救出安庆,就要和宁王的六万精锐部队正面交锋,这八万叛军是临时组建的,又没有任何作战经验,胜算不大。

相反,此时的南昌防守不牢,一战便可拿下。一旦宁王发现自己的老巢被攻破,一定会派兵回援。这样一来,安庆的危险不但可以消除,而且由于回军在来回的路上已经疲惫不堪,如果在途中设下埋伏,朱辰豪必将溃败。此计名为“围魏救赵”。

后来事态的发展正如王阳明所料,宁王朱辰濠回师救援南昌,双方最终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这时,王阳明又用了另一种心理手段,他让人用木片、竹片做成无数张免死牌,扔进鄱阳湖里,每张免死牌上都写着一句话:只抓朱辰灏一个人,其他人用这张免死牌逼迫投降管家婆一肖资料大全,就可以免于一死。

结果,起义军士气动摇,军队哗变,朱琛镐被活捉。

仅仅三十多天,一场危及国家和人民的叛乱就在王阳明的策划下被彻底消灭。

四百年后,辛亥年,四川保路运动时的“水电报”(在水上投放木板传单)应该就是模仿王阳明的做法。

王阳明作为一名文臣,率兵打仗,屡战屡胜,这在明代是绝无仅有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然而王阳明面临的现实却异常残酷,当他率领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后方奸臣却在暗中谋害他。

明武宗朱厚照亲率万余人出征讨叛军,部队到达京郊,接到王阳明“擒陈濬大捷”的报告。朱厚照看完报告后,不但没有重赏王阳明,反而要他把宁王放回鄱阳湖,自己再捉拿他,以显示皇帝的威严。

王阳明极力反对,他认为,如果把老虎放回山里,朱厚照就不一定能活捉宁王了。

他冒着生命危险违抗朝令,上书请求亲自进京交出俘虏,但朱厚照仍一意孤行,坚持要再次活捉宁王朱琛濠。

一些奸臣散布谣言,说王阳明早就和宁王勾结。否则,王阳明怎么能轻易挫败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奸臣还拿出了王阳明在“反谍计划”期间写给宁王谋臣的信件作为证据。

王阳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无奈之下,王阳明忍辱负重,重写了战报,向皇帝呈上了《江西捷报》,把擒拿宁王、平叛的功劳都归功于皇帝和谄媚者。朱厚照这才心满意足地回京。

8. 成绩突出,授予伯爵称号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年仅30岁,朱厚熜即位,是为明神宗。

当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已在民间广为流传,王阳明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唐世宗即位后不久,为了笼络人心、稳固皇位,就封王阳明为“新建伯爵”,这是一个世袭的爵位。

明朝二百年间,只有三位文官被封为伯爵,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

但王阳明这个爵位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授衔诏书上明确写着:“但不授铁证,不发年俸”。

铁券是免死金牌,是明代皇帝赐给大臣的最高奖赏。

但王阳明的爵位既无铁证,又无年俸,可见明世宗封王阳明,必是迫于民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