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梁实秋

管家婆一肖一马最早出图,沉没意志:科技吃人的癫狂世界,你将跟随谁的意志行动?

管家婆一肖一马最早出图,沉没意志:科技吃人的癫狂世界,你将跟随谁的意志行动?摘要: 管家婆一肖一马最早出图,沉没意志:科技吃人的癫狂世界,你将跟随谁的意志行动?只是因为操控者(玩家)的想法不同,主人公可能就会说出一些违心之言:一开始,玩家可能会因为与主人公之间的信...

撰文: 柏钧

封面:《 Will》商店页面截图

如果只是扫一眼 Minds Us 的图片和商店介绍,你可能会认为它只是为原本就很庞大的赛博朋克风格游戏阵容再添一笔。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深入了解,甚至沉浸其中,就会发现这款游戏不仅拥有扣人心弦的故事,还有很多出色的细节。

意志是人的心理活动,是许多外在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独立性和顽强性。然而,你身陷技术吞噬人的疯狂世界,被困在一具不属于你的躯壳里,你会遵从谁的意志?

(本文涉及大量游戏剧情剧透,请谨慎阅读)

重度青春版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的视觉语言很大程度上受到上世纪香港九龙的影响,但《沉没意志》的开发商熊谷工作室显然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作为来自台北的团队,他们选择将身边最熟悉的城市景观进行改造。如果玩家熟悉台湾,相信第一眼看到游戏场景就会心一笑。

相比其他科幻作品,本作所描绘的世界显得有些“落后”:虽然已经出现了颠覆人类生活的未来科技,但城市街景还未完全被工程技术改造;虽然有了全面升级的道路系统,但市民出行依然依靠乘坐地铁、骑(悬浮式)摩托车;即便机器人做饭、外卖送餐已经十分流行,但很多人还是钟情于火爆的炒菜店、地摊的烟火气。纵观整个游戏的外在,似乎只有远超常态的霓虹建筑、昼夜巡航的无人机等元素还在提醒玩家这是一个未来的世界。这种熟悉却又陌生的近未来设定,让人更有亲近感,也正因如此,随着剧情的展开,压迫感逐渐积累,但真实感却从未减弱。

《沉没意志》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舞台上展开的。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角戴士杰需要试用一家AI算力工厂的两个部门,通过考核后才能入职。看似例行公事,但这个过程意在奠定世界观的基础,对后续发展意义重大。

大概是近几年赛博朋克题材让玩家时不时产生审美疲劳,这时候我很高兴看到熊谷工作室还能提供一套让人眼前一亮的世界观架构。《沉没意志》的宏观框架并不罕见,又是另一个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剥削别无选择的平民的故事,但更具体的描述却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味道。在这款游戏中,AI支撑着社会的运转。相比于使用昂贵的物理计算硬件来满足AI的运行需求,使用可再生的生理计算部件(人脑)来提供计算能力成为了更经济的选择:无数因为AI失业而走投无路的人排队进入黑暗的地下计算工厂,出卖自己的身体,将自己的大脑像计算单元一样接入AI网络,以过度的脑力榨取为代价,换取看似可观但实际上微薄的收入。由此衍生的AI“吃人”的诡异奇观在概念上非常具有冲击力。

科技发展如洪水般席卷了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失业等关键词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新闻。相比于常规的科幻故事,游戏世界中发生的“新鲜事”和那些人,哦不,那些计算工作者的命运更像是合理的预测。它们看似真实,但设身处地却让人感到压抑,深思起来又让人感到不安。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独特的世界,本作在剧情上设置了大量的冲突和矛盾,力图将故事呈现得尽可能真实立体。在游戏前期,试玩工作的主角会直接与“算力工作者”接触交流,了解他们的心酸故事,也知道大公司是如何不合理地剥削这些弱势群体的。但无力的是,在算力巨头胁迫的社会,“卖脑”几乎成为了草根民众的唯一选择,自然也是“最佳选择”。

这只是一条漫长剧情线的开始,也是复杂矛盾的最浅一层。接下来,主角所在的算力工厂里的部门壁垒、废弃工厂相关的纷争、集团高层的权力博弈等接连展开,故事一再拉锯。显然,最终的话题远不止于此,它是关于庞大的社会机器,关于令人煎熬的价值选择,关于隐藏在暗雾中的更多秘密。在这些宏大叙事的缝隙中,细腻的人性情感被滋养和蔓延,触及到伙伴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心,也触及到恋人之间的细腻感情……

有趣的是,在面临或大或小、或残酷或温柔的选择时,游戏剧本尽力提供多样的选择,并保持着克制的倾向性,即便是对于看似有明显答案的问题,比如“公司与劳务的关系”。比如,当玩家开始质疑公司为何不主动告知劳务他们应得的补贴时,同事们的回答是,公司无法承担所有人的全额补贴,所以如果劳务不主动提出,承包人员就不会告知他们。那么,当处在承包位置的主角,自己的审判考核结果与公司的利益绑定在一起时,他该如何选择呢?为此,游戏提供了矛盾的选项,主角将在后续过程中被反复置于各种难以判断是非、难以抉择的矛盾之中,直面抉择。

非黑即白太过理想化,复杂的灰色笼罩着《沉没意志》中的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始终秉持正义的上级,也会因为现实因素而不得不向邪恶妥协;始终恪守规则的同事,也会在面临艰难算计时,铤而走险打破公司规矩。登场的众多人物阐述新澳2024最新资料,各自秉持着不同的价值观,站在不同的立场,心中有着合理合法的理由行事。而对于玩家而言,则时常被卷入不同人物、理念碰撞的漩涡中,并做出回应。这意味着对那些冲突给出自己的答案,或是犹豫、逃避。

这种各有各的理由的状态贯穿了整个游戏。在故事的后半段,大公司的阴谋开始浮出水面,主角和主角团也会逐渐展现出复杂多样的人性。甚至主角一行人的最终目标是否真的有利于改变现状都值得怀疑,更不用说玩家之间的信任了。游戏几乎在辩证地讨论一切(几乎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如此),甚至故事结尾的惊人秘密也并非纯粹的道德堕落。

正如上文所说,游戏并没有对故事中的问题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它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全面地呈现世界、事件、人物的各方面情况,并在过程中不断向玩家问出“你觉得怎么样?”,因此玩家需要不断思考来确认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思考过程中纠结、扭曲的感受构成了《沉没意志》最突出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是因为思考之后的答案会影响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更因为这些问题都是直接指向玩家的,需要玩家自己去回答。

当玩家也是角色时

在不同立场和观点之间挣扎是游戏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游戏也通过一个重要的设定作为催化剂,提升了玩家的游戏体验。在这款游戏中,玩家需要扮演主角戴世杰,成为他的意识,并为他做出各种选择——乍一看,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然而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玩家扮演的是游戏设定的原创角色之一。这款游戏通过一种 Meta 的方式,将玩家设定为一个驻留在主角体内的外部意识,从而可以代替主角做出选择,推动游戏的进展。可以说,从设定的意义上来说,玩家扮演的就是主角。

在继续讨论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沉没意志》的局部流程设计。与很多同类游戏不同,玩家只需要在几个重要的剧情节点上做出选择。在这款游戏中,玩家几乎要对主角所有的对话做出选择,从简单的问候,到影响剧情发展的分支选项。超过60万字的文字和海量的分支设计确保了这些选择不会简单地展现出来,但与预期不同的是,大部分选择都不会影响主线剧情,甚至一些关键的分支剧情都是单线程结构——游戏提供的多个分支更多的是为了细腻地加深玩家的代入感,辩证地抛出对各类问题的思考。

前者类似于现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的日常对话:我们可能在漫长的一生中无数次和身边的人聊起“今天吃什么”,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差异等,你可能经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有时热烈讨论,有时机械重复,有时心不在焉地“嗯”“啊”一声。这就是一些假选项的含义。

后者是人物塑造的巩固,进而投射为一场开放性哲学问题的争论。在电车驶来之前,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处在两条轨道上,你选择哪一条?拼凑起来的现实与必须拆开才能重建的未来,你选择哪一条?如果退一步,用更发散的视角看问题,价值衡量的天平就会动摇,你选择哪一条?每个人物都给出了答案,那么作为主角,你是否想直接回答这一切?这是其他假设选项的意义所在。

多个分支的叠加,会为角色(包括主角)带来不同的信息量,也会诱发各方情绪变化。在没有绝对正确答案的情况下,玩家始终要权衡自己的选择是否“合适”。游戏也在基础体验层面保证了玩家的投入度和沉浸感,绝非简单的“按A推进对话”。

回到“玩家与主角”的话题上,“主角是主角,玩家是玩家”的区分贯穿在游戏的始终。主角戴世杰并不是一个傀儡,而是有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在很多时候(尤其是需要主角发言的时候),他的想法会浮现在他的头顶,但在可选答案中,会有一些与他的看法不一致的选项。只是因为操作者(玩家)的想法不同,主角就有可能说出违心的话:一开始,玩家可能会因为与主角之间的信息差距而“明知故犯”地问出一些问题,到后来,玩家可能会因为双方性格的不同、面临的故事处境的不同,甚至信仰的不同而做出与主角想法不一致的选择。

比如,玩家会问出对游戏角色来说可能是常识性的话题;戴世杰是一个不擅长社交的角色,但玩家可以让他能在采访等场合口若悬河;又或者,戴世杰只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不与世争吵,但玩家可能主动让他参与到各种冲突之中,甚至将他置于危险之中。

在传统的游戏叙事中,玩家的存在被隐藏并纳入“主角”的概念之中,而这款游戏则让玩家以自己的身份进行游戏管家婆一肖一马最早出图,沉没意志:科技吃人的癫狂世界,你将跟随谁的意志行动?,强调主角与玩家是不同的个体。由此,游戏过程又增加了一层新的冲突,即玩家与主角之间的冲突。玩家可以选择在操控主角的时间里,认真对待角色的想法并加以思考,尽力扮演主角,让他活得更像自己;也可以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去在意主角的看法。面对分歧的选择,玩家将需要考虑游戏任务、故事发展、角色感受、自身心态等,这非常复杂,也可能是玩家在做出最终选择前最纠结的问题。

正因如此,当玩家遇到前面提到的那些开放式问题时,或许会被某种微妙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所困扰。这是一种非常不一样的角色扮演体验,它不仅仅是思考“故事发展和主角塑造”,更需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价值判断”,并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与其说这是一种沉浸感极强的体验,不如说这款游戏在设定之初就将玩家的存在变成了叙事的一部分——“把玩家拉进游戏里”——并在这个前提下推进故事。如此一来,玩家无法置身于(故事)之外,会在做出选择之前不自觉地陷入深思,或不断反思上一次选择的“对错”。这种事前的犹豫不决和事后的犹豫与悔恨的尴尬感,也是《沉没意志》情感体验的精髓所在。

闪光灯的暗对比

无论是世界观的塑造还是叙事设计,本作都有不少亮点,但要让故事保持精彩确实有些困难。一方面,多个场景中都有着并非剧情推动的长篇对话,由此带来的时断时续的缓慢游戏节奏,会给剧情部分带来“相对平淡”的体验。另一方面,作为赛博朋克世界观的作品,本作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庸俗,走向了个人反抗大公司、面对妥协依然挣扎的故事路线。不过,虽然在结局和关键反转上,有不少其他同类作品的影子,但这并不代表游戏剧本差。其实从令人眼前一亮的开场到故事的结束,游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水准,只不过因为前半段确实让人着迷,稳定表现的后半段显得有些平淡。这不是缺点,更多的是期待的差距。

此外,或许是因为游戏世界以台北为背景,游戏中的角色全都具有台湾的语言习惯。在很多地方,只要看一眼角色的台词,脑子里就会自动转换成台湾口音,读起来非常有趣。据开发团队介绍,本作的简体中文版经过了人工本地化,但作为文化特征,还是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原有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正式版中,一些台湾的习语也会时不时出现,比如捷运(地铁)、保安(安全)、信息安全(信息安全)等,而有些地方也会因为两岸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出现一点歧义。这可能会给不太熟悉台湾文化的玩家带来一点理解上的困惑和文化上的疏离感。

但话说回来,在《沉没意志》如此庞大的文本中,那些稀奇古怪的地方的点点滴滴都被大大稀释了。就像那些复杂的对话选项一样,难免会有一些含义的缺失或者瑕疵,但这并不影响它整体的“精致”。

《沉没意志》是一部让人惊喜的作品,在赛博朋克风格和主题下,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结构,给玩家(至少是我)带来了难以忘怀、纠结而犹豫的情感体验。最后,我想提醒对这款游戏感兴趣的玩家,有时候,不要那么好奇,不要走完所有的分支对话,不要追求所有的美好,会让游戏过程更加愉快,尤其是当游戏中生活着几个辩手的时候。

图片:如无特别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游戏截图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