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戴望舒

年少顽皮、志向远大的杜甫,为何仕途屡屡受阻、声名不显?

年少顽皮、志向远大的杜甫,为何仕途屡屡受阻、声名不显?摘要: 年少顽皮、志向远大的杜甫,为何仕途屡屡受阻、声名不显?杜甫年轻时就树立雄心,以“奉儒守官”为目的闯入仕途,并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但遇到的现实与他的理想大相径庭。...

杜甫年少时便已立下志向,以“从儒为官”为宗旨踏入仕途,并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感。然而他所遭遇的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致使他的仕途屡遭阻挠,名声并不显赫,但却在后世名声大噪。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杜甫的艰难经历。

1. 家庭稳定富裕,年轻人周游世界

杜甫少年时,家庭环境比较好澳门天天彩澳门开奖资料,所以生活比较安定富裕。他自幼好学,七岁便能作诗,“七岁心智成熟,能咏凤”。他还立志要“使君王与尧、舜齐名,使风俗复清”。但他年少时也十分顽皮。“记得我十五岁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力气像黄牛犊一样。八月间,院子里的梨枣都熟了,我一天能爬树千遍。”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如他曾看过名家舞剑,听过当代歌星的歌唱,欣赏过画圣的画作。同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其信看到他练诗,都夸他有班固、扬雄之风。李邕、王翰等前辈甚至屈尊前来拜见他。

由于家庭条件允许,他曾三次周游列国:第一次是游历吴越澳门彩资料免费网站大全,历时数年;第二次是到兖州探亲,与苏元明等人一起到齐赵平原;第三次是杜甫在洛阳遇见被唐玄宗释放的李白,二人相约一同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途中还结识了诗人高适,随后杜甫便到了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年(745年),杜甫在齐、鲁又遇见了李白。两人除了饮酒赋诗,还探讨炼丹、长生不老,并一起拜见兖州北边的隐士范野人。二人还互赠诗文。杜给李的诗中写道:“我也是东蒙的客人,怜你如兄弟。秋日共眠,白日携手同行。”李给杜的诗中写道:“泗水秋波落,曲莱海明。飞发相隔远,把手中的杯一饮而尽!”但此后二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杜甫少年时期的周游列国,不仅使他获得了丰富的阅历,而且使他结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社会名流,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2、“从儒为官”志向受阻,最终转向现实主义

由于杜甫出身于一个有着悠久“从儒为官”传统的官僚家庭,家庭给予了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使他有了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志向。因此,杜甫把做官称为他家的“本业”——一个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职业。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以及他后来的行为举止,都与事业的追求、为官之路有关。

然而,杜甫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被困长安十年之久之时,恰逢安史之乱酝酿,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当政,不仅使杜甫“立王以尧舜,复风俗以清”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且使他过上了“朝叩富家子弟门,晚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常常饱受饥寒之苦。

但杜甫没有逃避苦难,他毅然走上了积极参政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使他变得完美,使他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看到了人民的苦难,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军令行进》、《佳人》、《奉先颂》等现实主义名作。

从此,一心想为官的杜甫仕途受阻,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后来,安史之乱发展到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危亡,人民遭受重灾年少顽皮、志向远大的杜甫,为何仕途屡屡受阻、声名不显?,我们的诗人也历尽艰辛。由于当时的战争是事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与以前不同,他没有反对,而是积极呼吁。他悼念为国捐躯的“四万义士”,告诫文武百官“勤于扫荡,养枪杆”。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民众;另一方面鼓励民众投身战争。

由于他深入群众生活,从事实际斗争,因而创作出《悼陈陶》《悼江头》《春景》《羌寨》《北伐》《洗兵马》《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热爱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3. 生前不出名,后世却名声显赫

进入中年以后,杜甫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但他始终忧国忧民,牵挂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新澳门六开彩资料查询最新,社会显得一片混乱,所以杜甫一直希望叛乱能够平息,社会能够恢复安定。因此,他一想到国家苦难,想到战乱,想到人民的苦难,就止不住地哭泣,而当听到官军收复了济北的消息时,更是喜极而泣,情不自禁。可见杜甫的忧患来自国家,他的喜悦也来自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感。

在西南流浪的最后十一年中,杜甫写下了上千首诗歌。《秋风吹草堂歌》、《闻官军收复豫冀》、《重赠五郎》、《农夫饮泥》、《将军》、《秋情》、《岁末行》等诗是这一时期的佳作。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这些诗更加抒情,形式也更加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创造性地给七言律赋予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内容。这样,杜甫就把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融入到诗歌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由于杜甫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浓厚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时事和广大的社会生活,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歌体裁多样,除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外,还写了许多骈律诗和不定式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尤其是在杜甫逝世后,他受到范璜、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高度推崇。杜甫的诗对元白“新乐府运动”和李商隐的近体讽刺时事诗的文艺思想影响深远。但宋代以后杜甫的诗才受到普遍重视,王玉珍、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更是把杜诗视为维护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古往今来的文艺范围。

这真是“生前不出名,后世留名”啊!

总之,我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年少时便立下大志,以“从儒为官”为宗旨踏入仕途,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但他所遭遇的现实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致使他的仕途屡遭阻挠,名声不显,却在后世名声大噪。他的爱国爱民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留下的优美诗篇值得我们去赞扬和欣赏。

本文由“老吾看国学金庸”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