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沈从文

阐释(2024新澳最新开奖结果查询)孔子时代的餐桌礼仪:饭是用手抓着吃的吗?

阐释(2024新澳最新开奖结果查询)孔子时代的餐桌礼仪:饭是用手抓着吃的吗?摘要: 阐释(2024新澳最新开奖结果查询)孔子时代的餐桌礼仪:饭是用手抓着吃的吗?孔子时代的餐桌礼仪这样的话,孔子就是用手抓着饭吃的,这或许就是当时的用餐方法。如果当时是像现在这样用筷子...

阐释(2024新澳最新开奖结果查询)孔子时代的餐桌礼仪:饭是用手抓着吃的吗?

用手吃米饭

我小学时看过的漫画书里,有一幅孔子吃饭的画面:孔子坐在草席上,用的是像炕桌一样​​的矮桌,但餐具和现在基本一样,用筷子吃饭。我当时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可能现在很多人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据《史记》记载,商纣王(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是第一个使用象牙筷子的人。但考古发掘表明,筷子的起源只能追溯到春秋时期。无论筷子最早何时使用,即使孔子时代的人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使用筷子的方式也与今天大不相同。

《韩非子·外楚说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孔子在鲁哀公面前坐下,鲁哀公拿桃子和粟给他,鲁哀公说:‘请你享用。’仲尼先吃了粟,又吃了桃子,周围人都掩口而笑。鲁哀公说:‘粟不煮,是用来软桃的。’” 仲尼回答说:“我知道。五谷中,粟为最上等的,祭祀古王时,以粟为最。蔬果有六种,桃为最下等的,祭祀古王时,不可在庙宇中供奉。我听说君子以贱而软化贵的,没听说以贵而软化贱的。现在用五谷中最好的,去软化下等的蔬果,就等于从最好到下等,我认为这是违背义的,所以不敢在宗庙前供奉。”(有一天,孔子拜见鲁哀公,在旁边的侍位上坐下。鲁哀公赏赐孔子桃子和粟子,请他吃饭。孔子先吃了粟米,又吃了桃子。周围的人都捂着嘴偷笑。鲁哀公对孔子说:“粟米不宜用来祭祀古王。”孔子说:“我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粟是五谷中最高等的,祭祀祖先的时候用它做最好的祭品;桃子是六种瓜果中最低等的,祭祀祖先的时候不可以带进宗庙。我听说君子用低贱的东西来抹高贵的东西,从来没有听说过反过来抹。现在用五谷中最高的粟来抹最低等的瓜果中的桃子,那就颠倒了。这是有悖于大义的,我不能这样做。”)

不管孔子此言是想劝说鲁哀公,还是不知道贵族们的用餐风气有多奢侈,从这个情节中可以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实:用来去桃毛的小米饭,是不能用筷子夹的。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是用手吃的,这或许是当时的用餐方式。如果人们像今天一样用筷子吃饭,孔子肯定不会用手吃小米饭。

筷子用来夹食物

《礼记·曲礼》中记载了粟米的正确吃法:“饭应用手吃,汤不宜用手直饮,用筷、用匙吃”。

《礼记》规定,与贵人共餐时,不可搓手,因为要同碗吃饭。唐代儒家学者孔颖达(574-648)曾解释说,古人用手吃饭,所以与人共餐时,手必须干净。如果在用餐前搓手,会被认为不干净,被同餐的人鄙视。

另外,与宾客或身份高贵的人一起进餐时,饭不能捏成团子吃。孔颖达也解释了这一点:同食时,如果捏成团子,吃得就多,给人以争食的印象,有损个人形象。但这只是指与人一起进餐时的礼仪。单独进餐时,这样做是可以的。据《吕氏春秋·慎大》记载,藩王赵襄子就是捏成团子吃饭的。

这一古老的习俗至今在江南地区还保留着。有一种早餐食品叫“粢饭”澳门天天免费资料大全下载,只有在大众化的餐厅或者路边摊才能吃到。它是把糯米和精米按一定比例混合阐释(2024新澳最新开奖结果查询)孔子时代的餐桌礼仪:饭是用手抓着吃的吗?,放在蒸锅里蒸熟而成。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在中间加点油条或者糖,然后揉成球状端给顾客吃。这种食品是用手吃的,不用筷子,吃法和日式饭团差不多。不过,近年来这种食品已经很少见了,更常见的是便利店里卖的日式饭团。

《礼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吃饭时仍不用筷子。筷子用来夹菜;喝热汤时,用筷子吃汤里的蔬菜,没有蔬菜的汤也不用筷子。但在现代中国,人们一般都用勺子喝汤。有趣的是,朝鲜半岛也有类似的饮食习惯。韩国人吃饭时,不用筷子吃饭,用筷子夹菜。喝汤时,只有汤里有蔬菜时才用筷子。这种饮食习惯似乎继承了春秋时代的遗产。

共享系统的悠久历史

在现代中国,多人同桌吃饭时,习惯于用同一个盘子吃饭。但春秋战国时期则不同。米饭用同一个盘子盛放,菜则用不同的碗盛放,与现在日本的分餐制度类似。

《管子》有“各收各席,犹如收宾客席”的记载。(每个人收拾自己的饭桌时,应像收拾客人的饭桌一样小心谨慎。)这证明当时的吃饭方式是分食。还有记载说,当师傅吃饭时,侍奉他们的弟子要不停地巡视,并根据情况给师傅加饭。如果饭和菜都是从同一个盛饭器里取的,就不可能这样侍奉他们了。

结合《管子》和前引《礼记》的记载,可以推知当时的风俗是这样的:平日里,饭菜都是共分的,但有客人来,饭就放在一个器皿里,大家一起吃,菜也基本是一人一份。

饭桌上如何摆放米饭和菜肴,也有详细的规定。《礼记》记载,劝客吃饭时,饭放在吃饭人的左边,汤放在右边,鱼、烤肉放在外面。醋、盐等调料放在里面,葱等佐料放在外面。

此外,带骨的肉菜摆放在左边,整块的肉则摆放在右边。从佐料和配料的摆放来看,这显然是一张单人餐桌。从餐桌上菜品的摆放,也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就餐方式是共享的。

此外,上菜也有一定的顺序。《管子》中记载了上菜的正确顺序,即先上禽畜菜,再上菜汤,最后上米饭。书中还记载了弟子在吃饭时侍奉老师的礼仪。从这个角度来看,日常的用餐大概与上述描述类似。

至于吃饭相关的礼仪,则有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规定。不过,尚不清楚这个礼仪普及到什么程度,也未必适用于所有场合。《礼记·丧葬志》中记载,吃粥不用洗手,但吃竹篓饭则必须洗手。这是讲丧时的礼仪,而饭前洗手,是因为大家都用手从竹篓里取饭。

每个人吃完饭后漱口的规则都不相同,根据《管子》记载,老师吃完饭后要用水漱口,学生吃完饭后要用手捂住嘴,擦去嘴角的残渣。

我们的祖先每天吃两顿饭

关于一天吃几餐,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这样的说法:“食三餐,胃不饥。”(一日吃三餐,胃不饥。)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就已经确立了一日三餐的观念。

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似乎事实并非如此。根据1980年代前出土的木简记载,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普通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宋振浩,1994);进餐时间也因地区而异,一般第一顿在7点至9点,第二顿在下午3点至5点。上午吃的食物如同主食,量一般大于下午吃的食物。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仍然保持着这种习惯。在秦简中,仍然有按一日两餐标准分配食物的规则的记载,证明此后的普通百姓中仍然延续着这种饮食习惯。不仅如此,即使在1960年代,中国仍然有人们一天吃两顿饭的地方。

1966年,我在广东珠海市短暂居住过一段时间。那时,我哥哥在陆军医院当医生,平日里,他一日三餐,但节假日,按照当地习俗,食堂只提供上午11点和下午5点两顿饭。那时没有灾荒,也没有饥荒。这或许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习俗。

当然,上层社会就不是这样了。可以推断,当时的上层社会一天吃三顿饭,而平民百姓一天吃两顿饭。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日三餐的习俗才逐渐传到平民百姓中。

本文摘编自张菁撰写的《桌上的中国历史》,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4月出版

阐释(2024新澳最新开奖结果查询)孔子时代的餐桌礼仪:饭是用手抓着吃的吗?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