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梁实秋

宿迁竟有小故宫,大运河畔的神秘遗产你知道吗?

宿迁竟有小故宫,大运河畔的神秘遗产你知道吗?摘要: 宿迁竟有小故宫,大运河畔的神秘遗产你知道吗?在黄河两岸修筑缕堤,缕堤之外再筑遥堤,缕堤、遥堤以格堤相接。黄淮水患,一度威胁漕运安澜。云渡桃雕传习所内,云守阳的儿子、云渡桃雕第五代传...

纵横万里的大运河告别齐鲁,南下江淮。大运河在到达宿迁皂河古镇时,留下了大胆多彩的印记,形成了千里运河第一湾,堪称是诸运河之最。正是这一印记,凸显了大运河宿迁段不仅是治河咽喉,更是漕运精妙的轴线。

在宿迁,运河的沟通与融合、治河的坚韧与创新,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宿迁运河精神与文化,千年古运河流淌至今,留下了水道、水利航运工程设施、生态与景观环境、相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等诸多遗产,串联成一条闪亮的文化长廊。

大运河畔的“小紫禁城”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宿迁皂河龙王庙宫和宿迁中运河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两处遗产也被形象地称为宿迁中国大运河遗产的“一点一线”,中运河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线”,而这“一点”便是位于宿迁市皂河古镇的龙王庙宫。

景区工作人员张丽文介绍,龙王庙殿始建于清顺治年间,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重修,最终形成一座36层建筑,为一座占地3亩、四进、三进的北方官式建筑群。

就在龙王庙大门前,一对外表毫不起眼的石狮却有着十分重要的“身份”。“这是一对皇家一等坐石狮,目前这样的石狮仅存两对,一对位于北京故宫门口,另一对则在我们宿迁龙王庙殿内。”张利文说。

宫墙高大,庭院深邃,宫内“河清”、“海宁”等字样的门牌,象征着太平盛世。山门红墙上方,悬挂着一块鎏金御匾,上面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安澜龙王庙奉旨修建”。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澳门直播现场开奖直播,五次在此驻跸,留下‘天下春色甲天下’的后记。”张立文说。

穿过山门后,可见一座上圆下六角的御碑亭,亭内的御碑上镌刻着乾隆皇帝的圣旨和诗文。其中圣旨是乾隆皇帝登基元年的圣旨,碑文由皇帝亲自下达,记载了修建龙王庙、供奉龙王庙的一切缘由和故事。碑背镌刻着乾隆皇帝的五首诗,每首诗都是他第六次下江南时在此下榻时所作。

这五首诗中隐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每首诗的第四、八、十二句都以“涡、过、波”结尾。张立文介绍,由于宿迁地区南有黄河,北有骆马湖、大运河,每隔三五年就会发一次水灾。“涡、过、波”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宿迁水灾的重视。碑座为少见的龙首狮身基座。相传这种神兽是造成黄河水灾的罪魁祸首,所以用御碑镇压也体现了“奉旨修安澜龙王庙”的“平息波涛”之意。

张立文说:“这座建筑的造型与北京故宫十分相似,所以又有‘小紫禁城’之称。当时,乾隆皇帝的御船就停靠在距离龙王庙殿堂约500米的大运河码头,他六次下江南,五次到此下榻,也体现了他对当时水灾严重的宿迁和漕运的牵挂。”

悲伤的故事唤醒了一座城市

位于宿迁市区东北部的水利遗址公园,讲述着宿迁与水的故事。走进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展厅,馆长韩爱军讲起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我们宿迁有一座古城,名叫泗州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泗州城夏秋两季连续70天降雨,最终导致黄河、淮河水患,泗州城被淹没在洪泽湖底。泗州城始建于清代,后被淹没。泗州城见证了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历史,如今它静静地躺在洪泽湖底,也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博物馆内还有一幅非常珍贵的宋代《禹迹图》复制品。《禹迹图》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石刻地图,地图沿北上南下方向,与现在的地图一致。《禹迹图》由5113个边长1厘米的方格组成,每个方格相当于当时的100里,折合成现在的地图就是1:500万,这是当时的比例尺概念。

展厅重点展示了宿迁著名人物治水。宿迁地处黄河、淮河交汇处,水利与洪涝并存,一旦黄河、淮河泛滥,很容易毁城。这里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洪水走廊”,运河的畅通、漕运的便捷,都离不开历代人的治理。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时任河道宰相的潘季勋在前人“以河治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筑堤抑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除芦堤外,还修筑了姚堤,芦堤与姚堤之间以格堤相联。芦堤是用来“抑水攻沙”的,它紧贴黄河,河道狭窄,流速快,水势强,能冲走黄河中的泥沙。堤防“拦洪防塌”,以减少松散堤防上黄水泛滥的危险,格堤则是用来“淤滩固堤”。 格堤将松堤和远堤分成小的方格,松堤上溢出的黄水堆积在三者之间的泥沙,干涸后,淤泥变废为宝,加固了堤防。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靳辅出任河道总督,在黄河北岸修筑姚堤,在姚、潞两堤之间开凿中渠,在黄河渡口修建中庄门,开凿运河,供船只渡黄河,进入内运河。中运河全长186公里,其中大部分在宿迁境内,全长112公里。

黄河、淮河的洪水曾一度威胁运河运输安全。自古以来,治水兴水就是一代代人的事情。展厅大门正对着的是6160柴油机的雕塑,1981年,宿迁调水站建成,它的主要任务是灌溉能源供应。但由于石油消耗量大,井口调水站于2014年投入使用。老调水站作为水利文物展示。韩爱军说,如今的中运河平静如镜,很难看到昔日的湍急。小小的井水泵站利用运河水灌溉宿迁近60万亩农田。

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教授张春红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前,宿迁的农田大多是旱地。70年代以后,开始种植水稻,宿迁的农业由旱地向湿地转变。运河的水引入宿迁的农田,宿迁随后发展了小龙虾、螃蟹、鱼等养殖业。目前,大部分农田仍处于鱼稻共生状态。这是运河对宿迁农业的影响。”

得益于宿迁水网发达,运河一直是宿迁乃至整个江苏省的重要运输力量。张春红介绍,宿迁港建成后,木材、砂石、煤炭等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宿迁,保障了当地的生活。“在一些地方,运河是一条风景河,但在宿迁,它是保障民生的重要通道。”同时,运河在南水北调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春红介绍说明新澳彩资料免费资料大全33图库,南方的水经过宿迁时要经过运河,而枣河引水站又引导水向北流动。

云都桃雕的前世今生

走进宿迁市郊的云都村,道路两旁是成片的桃树。桃树上的小青桃爽口、脆甜,但在云都桃雕第四代传承人云守阳眼中,当地的小青桃才是最受欢迎的。桃核是制作云都桃雕的最佳材料。“我们每周都会买两三次桃核,挑选个头匀称、圆润饱满的桃核。”云守阳说。

在云都桃雕培训中心,云寿阳的儿子、云都桃雕第五代传承人云逸仙正在制作桃核手链。云逸仙左手轻握桃核,右手握钻头雕刻云都桃雕。“力不能太小,否则图案不逼真;力不能太大,否则桃核会碎掉。”云逸仙一边雕刻一边解释道。

培训中心最吸引眼球的展品是一艘核船。核船的长宽高不过两角钱,原型是运河船。船体两侧的窗户可以打开,船舱内的人物栩栩如生,宛如“核船”。“桃雕的工艺可分为粗、中、细三种,而核桃船的雕刻属于细雕,要在白天精力最好的时候进行,最长不超过三天三夜。”云守阳介绍。

在传统文化中,桃木、桃枝、桃核具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运河上的船夫为了祈求平安,会佩戴桃制品。因此,云都人就地取材,利用随处可见的桃核2024年澳门六开彩开奖结果,使运河成为平安之地。云都桃雕是运用材料和技法创造的一种民间工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看到云都桃雕后惊叹不已,写下“渡口人人都美极了”的佳句。锉刀神奇地将朽木变成了桃雕。

如今,云都桃雕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门美妙的手艺却早已濒临失传。恽寿阳说,上世纪70年代,当地成立了桃雕厂宿迁竟有小故宫,大运河畔的神秘遗产你知道吗?,并进行培训,当时还是雕刻艺人一员的恽寿阳便加入工厂,成为一名专职艺人。1984年,桃雕厂倒闭,恽寿阳一边种地,一边做桃雕。“我太喜欢了,一直没放弃,那时候,我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亲朋好友。”

本世纪初,恽寿阳代表宿迁市参加了为期7天的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其作品因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3天便销售一空,受到中外客商的一致青睐,一时引起轰动。

如今,云都桃雕已走进泗阳县中心小学,当地的孩子、云守阳和他的十几位弟子齐心协力,守护着大运河畔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运河宝石

《禹迹图》复制品细节

《江苏至北京大运河全图》复制品局部

核动力艇

摄影:常明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